首页  机构简介  新闻动态  政务公开  环境规划  总量控制  污染防治  监督管理  辐射安全  环境监察  环境监测  宣传教育 
欢迎访问bte365备用网站!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综合新闻
茶卡,一座被盐托起的小镇
2018-01-11 11:02  

“茶卡”系藏语,意为“盐池”。

湛蓝,通透,灵动的茶卡盐湖被冠以“天空之镜”的美称而引得国内外游人纷至沓来,近几年旅游呈现“井喷”式发展。

因地处茶卡盐湖北畔而得名的茶卡镇也由此开始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线。2016年10月14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立足茶卡盐湖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抢抓茶卡旅游业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乌兰县坚持以特色旅游为突破口,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放开放活为动力,着力推动特色小镇的转型发展!

平坦整洁的巷道,“T”字形的柏油马路将街道分割开来,宽敞的活动广场,笔直的太阳能路灯,街面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排排富有地域特征宽敞明亮的牧民定居点,风格独特,活力无限……深冬时节,行走在茶卡镇,一幅美丽的精品小城镇画卷扑面而来。

☆茶卡“盐值”的历史和今天

茶卡盐湖的真美不仅来自于“镜”与“净”的结合,更来自于她是大青盐的故乡。

成书于明代弘治年间的由刘文泰等撰辑的《本草品汇精要》中,有这样的解释:今青盐从西羌来者,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西羌,即今日青海一带,该书所指“青盐”,就是茶卡盐。

千百年来,著名的茶卡盐湖大青盐就以品质优良,味道纯正闻名于世,在老百姓中很好的口碑。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经实现了船采、船运、洗涤、加工机械化,生产的原盐、再生盐、洗涤盐、粉洗盐、加碘盐、营养加锌盐等产品畅销全国。茶卡盐厂每年生产的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欢迎。

1950年,随着青海省盐业公司的成立,茶卡盐湖的大青盐开发走向规模化。纯天然、原生态、无任何工业污染的茶卡盐,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2009年12月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国内湖盐行业首个获此殊荣的品牌。

随着国家盐业改革新政的推出,西部矿业集团和乌兰县围绕茶卡盐湖发展的深度融合进行尝试,并由此延伸循环经济的上下游产业链。依然是“靠盐吃盐”,“吃法”不同产生的效果却是天壤之别。正因有了富有生产和经营实力的盐业龙头企业——西部矿业集团旗下青海省盐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导开发,在茶卡建成全国首批绿色食品食用盐生产基地后,盐产业在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中脱蛹化蝶。现代化的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将原盐加工成包括“大青盐”、“天然湖盐”、“低钠盐”、“藏青盐”、“海藻碘盐”等多个品种,茶卡盐湖大青盐多品种盐的开发,青海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借势“盐值”,优势在放大

茶卡除了实实在在的“盐值”之外,还拥有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颜值”。在这里,我们看到一望无际洁白如雪的干盐滩,清澈的湖水在白色的盐结晶帮衬下形成了一面巨大的反光镜,天空中的蓝天白云倒映出来,显得纯白洁净。

茶卡盐湖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受到游客追捧。

茶卡盐湖的“井喷”热度,让企业和政府看到了旅游开发的机遇。2015年,西部矿业集团会同海西州对茶卡盐湖旅游开发进行市场调研,决定打造“茶卡盐湖——天空之镜”的旅游品牌。2016年,青海茶卡盐湖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茶卡镇共4100多人口,以蒙古族、藏族为主。旅游产业之光为茶卡“照亮”了前路。利好的信息传导给了距离景区4公里的茶卡镇和周边乡村,成为了当地群众致富的新路子,由此带动了茶卡镇区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茶卡镇市场主体达到558户,其中,自2015年以来剧增330户,全镇围绕旅游从业商户占到80%以上。盐湖景区直接带动就业超过千人以上,间接带动就业3千多人。景区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景镇联动”效应,茶卡镇也因此先后摘取了“国家特色小镇”、“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和“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三项国家级桂冠。

随着“特色小镇”的开启,旅游产业的发展,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变化的到来。

☆产业融合,生活富起来

巴音村原址距离镇区20公里,群众生产生活较困难。2013年,当地政府将巴音村35户113人整体搬迁到了镇区。

“每年七八月份茶卡盐湖迎来旅游旺季,来茶卡镇游玩住宿的人特别多,好多游客都是早早就把房间订好了。一年下来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吧。现在日子过得好着啊!“茶卡镇巴音村村民姜发菊一边收拾着自己的家庭宾馆的床铺一边高兴地分享着现在的生活状况。

姜发菊告诉记者,2013年她们一家和村民们从茶卡镇小水桥搬到了巴音村,从原来的两间土木房住到了崭新的砖瓦房里。2015年,她和家人商量后,在自家宅院的基础上扩建了两间房,开起了家庭宾馆。在她的家庭宾馆,记者看到,这里有标间、三人间,卫生设施、无线网络和24小时热水齐全,整洁的屋子和床铺,让人倍感温馨和满意。

“我们巴音村共有35户114人,确定贫困户4户8人。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今村子里有25户人家都开了家庭宾馆,人人都变身成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小老板。我们鼓励群众从旅游、养殖和种植入手,找项目去做,带动产业的发展,让咱们的老百姓真正地增收致富。”谈起村子的变化,驻村第一书记白海龙深有感触。

现在的茶卡镇,加油站从2015年的1处增加到6处,宾馆由3家增加到13家,另有11家在建,家庭宾馆达到300多家。新增盐雕制作车间10家,茶卡盐湖景区直接带动就业超过1000人。

而今,茶卡镇正在加快老城区拆改建,全面实施城区给排水等市政管网改造,城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产业与城镇的融合互促作用,借助茶卡盐湖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大力发展“茶卡羊”、“大青盐”精深加工、民族文化工艺品等产业,初步形成“盐湖旅游+特色养殖业+三产服务业”三位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记者感言:

经过对茶卡镇的探访,记者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积淀,特别是“特色小镇”形态形成的新优势,茶卡这片沃土的发展开始迸发。更重要的是,整个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旅游为核心的鲜明的产业特色,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优势。

茶卡因盐而生,因盐而长,因盐而被大家所知,盐可以说是茶卡人民的衣食父母。茶卡人信心百倍,要以盐为依托,振兴茶卡经济,发展盐业文化,把茶卡建设成为青海乃至西部的经济重镇!

美丽的盐湖

茶卡小镇

游客纷至沓来

特色小镇须有“产业担当”

当下,特色小镇已成为一个新的风口。

2016年,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2017年,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称,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但也存在一些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

那么,如何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此次公布的四部委《意见》给出了四句话——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都戴上特色小镇的“帽子”。

一言以蔽之,有“特”有“色”才为特色小镇。

“色”是特色小镇的基础,即“颜值”,特色小镇不需与目前行政设置的乡镇挂钩,或大或小。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与地域特色、人文内涵结合起来,以“小而精”生态美丽建设为目标,从基础建设、卫生整治等多方面进行环境整改,为居民创造干净有序整洁的生活环境,进而全面打造一个有记忆、有文化、有故事、有美景的小镇,来吸引目光,吸引更多的游客以及创业者。

从我省的民和官亭小镇到农垦文化的德令哈柯鲁柯镇,从“拉面小镇”化隆群科再到靠“盐值”发展的茶卡镇,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特色小镇都是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并且具有一定的旅游特色。然而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旅游不能成为唯一的目标,但却是最重要的发展路径。因此,特色小镇建设,要意识到必须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重要性,还要避免单一性旅游小镇的开发,要培育、发展综合性旅游小镇,以此避免客源市场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如此一来,就需要把差异感、新鲜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前提和方向。唯有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点,才能吸引人,让更多的人流连忘返。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合力布局,引导带动,更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通过对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在产业发展感受到“实惠”从中增收致富。

当然,特色小镇也要有自家的“小镇计划”,依靠当地本身良好的产业基础,选择主攻一项最有基础和优势的特色产业,这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科学选择、合理规划、核心培育,再到集群辐射,最终提升到产业品牌的发展路径。因此,特色小镇要坚持“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促进从小镇资源到小镇产业,小镇产业到小镇经济,小镇经济到小镇发展,最终实现产镇一体、协调发展,为我省特色小镇提供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在我省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中,不能追求面面俱到的全产业体系,而是聚焦、主攻在某个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上,确保某一特色产业在小镇中的独特及主导地位,围绕其来培育发展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激活小镇经济,促进小镇特色的形成。

青海,不遥远也不荒凉,这里有绿水青山,一步一小景一里一大景。在青海,你会看到,水可以是绿色的,也可以是蓝色的,还可以是白色的……如此美景,得益于我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对我们青海人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不论是政府还是当地群众,务必要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要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意识到,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要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好发展的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07 www.longbi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海西州环境保护局 电话:0977-8218968

技术维护:海西州人民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 信箱:hxdzzw@haixi.gov.cn

青ICP备10200012号